VDI挖的坑,IDV到底能不能填?
VDI挖了很多坑吗?
其实,这是种误解
“桌面云”概念诞生至今20年了
纵观这段历史,VDI堪称最“能打”的那个
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
VDI几乎成为桌面云的代名词
承担着教育市场、打怪升级的使命
可是
VDI也在有些场景中遭遇“滑铁卢”
“被迫”干了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项目
这便有了“坑”之说
那么,VDI这枚老司机
都“挖”过哪些“坑”呢
①
体验坑
VDI本质是“云端”计算
终端性能较弱
碰到大型3D设计软件
往往被虐到体无完肤
必须要依赖云端GPU虚拟化或者直通
“云端+终端”成本算起来,高出一大截
②
VDI像是云端的提线木偶
这个“提线”,就是网络
网络质量的好坏
会对VDI的桌面体验造成影响
虽然一代代VDI协议不断改进
逐步降低对带宽和时延的要求
但是由于不支持盘网双待
一断网,就歇菜
③
VDI对外设的支持
依赖于服务器端的重定向
遇到新外设、特殊外设
往往需要开放定制,且定制难度大
一些特殊行业场景下比如医疗行业
外设种类繁多、接口类型复杂
采用VDI方案,实施和适配让人欲哭无泪
④
VDI方案涉及到较多服务器&存储设备
对于很多企业的桌面运维人员来讲
存在一定的入门门槛
在进行优化和排错时
往往要依赖于厂家或者服务商
自主运维难度大
另外,在很多场景下比如呼叫中心
同一时间,大量桌面需要启动
形成启动风暴,服务器和存储吃不消
这些坑,日复一日
既折磨了IT运维人员
也消磨了桌面用户的耐心
……
虽然这些年来VDI方案不断改进
希望努力去填平这些坑
但是,一种技术架构不可能满足所有需求
遇到不能胜任的需求
VDI只能默默背锅
这时候,人们注意到
另外一种桌面云方案悄然崛起
这就是IDV
那么,IDV能填这些坑吗
业界大咖英特尔一手栽培
IDV的实诚之处在于
每台终端都是“真金白银”,能力满格
他秉承的是“终端计算”的理念
好用不好用,一眼看明白
测试时效果好,采购后一样棒
我们来看,IDV是如何填坑的
↓
①
IDV是本地计算
可以最大化激发PC自我潜能
桌面体验接近PC
在传统桌面云部署过程中
终端使用者“找茬挑刺”往往是大障碍
如今,使用IDV方案
用户可以像使用传统PC一样使用IDV桌面
体验和使用习惯不变
杜绝了终端使用者的“情绪反弹”
同时,基于英特尔VT-d技术
本机显卡可以透传,扛起3D重任
②
因为基于终端计算的架构
IDV对网络的依赖性显著降低
不再是“提线木偶”
即使网络完全断掉
终端仍然可离线正常工作
不影响用户本地的业务
③
基于英特尔VT-d技术
IDV对各种外设支持更好
定制压力小多了
英特尔也正在携手广大IDV合作伙伴
不断IDV的外设兼容能力
最终,相信我们会看到
只要PC能接的外设,IDV就能接
④
IDV方案,在交付的时候
不需要辣么多“高冷范”的存储和服务器
管理员有PC桌面维护的经验
就可以轻松部署和运维
同时,在集中管理和维护上
IDV比VDI毫不逊色
尤其当处理器能够支持英特尔博锐平台时
可以基于vPro主动管理技术
对故障终端进行带外管理
即便宿主OS挂掉了也没问题
……
…
so,看完所有的“挖坑”与“填坑”
我们会得到一些启示
↓
从场景适用性来讲
IDV更“皮实”更“生猛”
既接近PC的体验和兼容性
又具备云端集中管理和运维能力
鱼和熊掌可以兼得
管理决策者、IT运维人员、终端用户
大家视角不同、需求不同
IDV却往往能做到三方都满意
尤其在这几个行业
IDV方案的“扛活儿”能力更强
大大减轻ISV和集成商的实施压力
↓
。。。
当然
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
无论IDV还是VDI,都不能包打天下
IDV+VDI,以及各种涌现的新技术
大家融合起来,共同扛起各行各业